二十多岁时,离开了故乡,距今近四十年,现已退休了几年。老父亲六十岁时,我就把他接到身边,与我们生活了二十年,老人的心愿还是想回到家乡养老,经常在我耳边唠叨,如今小孩也成家立业,该满足老人心愿了。 去年九月份,怀揣着四十多万的养老钱,回到了离别近四十年的故乡,祖屋年久失修无法住人,暂住在堂弟家。跑祖屋改建手续,等一切办妥后,已是今年立春过后,请阴阳师看日子,可方向不空无法动工,要推到明年才行。 回到家乡后,乡亲们十分热情,没那种物是人非的陌生感。东家鸡下的蛋给我拿点,西家种的蔬菜也给我分点,可不能白要乡亲的东西,得留乡亲吃顿饭,还叫上邻居,越吃人越多,吃到后来满满的一大桌,一周的菜二次就没了。乡邻也请我吃饭,杀的土鸡土鸭,可我不好意思空着手去吃饭,得买点烟、酒、牛奶等东西带上,每走一家二佰元不见了。赶场天上街,坐下来吃中午饭,又是一大桌乡邻,我有养老金,不好意思让乡邻AA制,又是几大佰不见了。遇乡邻的红白喜事,朋亲上礼一二佰为常见,自己放不下面子,最少也得上四佰。回到故乡以来,日子过得很开心,心情也舒畅,花钱如流水,开销太大,每月养老金远远不够,还要拿老本来补缺口,一年多时间花了十二三万。 这三年以来,疫情反反复复,对各行各业影响很大,外出务工的人员,收入减少是不争的事实,有的子女在城里买了房,背负着房贷的压力,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张三家的孙女考上大学,学费还差几千,找到我借,借还是不借,涉及孩子们的前途,又是乡里乡亲的,不得不借;李四家的老父亲生病住院,借点钱给老人治病,救急不救穷,又不得不借……这家几千,那家几千,一年多时间又借出去十来万。明年修房子钱远远不够了,征求老父亲的意见后,房子不修了,等今年过了春节后,回到城里去养老或者在镇上租个房子养老。至于借出去钱,等乡亲们方便时,再还也行。 唉,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农村道路滑,人情世故也很杂。

2023年 2月 23日 0条评论 480点热度 0人点赞 admin 阅读全文

我从山沟里走出来,在城里生活了多年,几乎很少回老家了。多少回梦里梦到家乡儿时玩耍的伙伴。曾记否:一起上树掏鸟蛋?一起下河去摸鱼?一起上山挖野菜?一起痴迷捉迷藏?……。蓦然回首,真诚的问候一句《你在他乡还好吗?》。

2023年 2月 23日 0条评论 606点热度 0人点赞 admin 阅读全文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是一篇关于湾湾老兵的故事。 湾湾老兵高秉涵因历史遗留原因曾几何时多年无法回家,于是他拜托回乡探亲的同乡带回了菏泽的土。 他把其中三斤的土分给了同他一样被困在湾湾的菏泽人,无法回乡,那便把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故乡的土上,而他自己分到了两汤匙的土。 他把一汤匙的土锁进了银行的保险箱,被问的为什么时,他激动的颤抖着说,“我怕有小偷把我的土偷走了。” 另一汤匙的土,他分七次放在水里喝了 他说:“我喝那个带着泥土的水啊,就好像又回到了家乡。” 当我们离家乡只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时,我们才能明白那句话,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023年 2月 23日 0条评论 548点热度 0人点赞 admin 阅读全文

故乡亲辈稀疏去 儿时快乐心永驻 懵懂知世乡邻佑 尊卑有序无贫富 爱护小辈有共识 同姓同源同先祖 婚丧嫁娶自互助 礼仪风俗有讲究

2023年 2月 23日 0条评论 531点热度 0人点赞 admin 阅读全文

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 人为什么会思念故乡,会有乡愁?那从古到今割舍不下的乡愁,牵挂的又到底是什么呢?到底在愁什么呢? 世界上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被人加上了许多想象,幻化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从古至今,中国人的伟大创造不胜枚举,但最让我们世世代代难以忘怀的却是把对故乡的眷恋、思念、牵挂,用了一个很文艺的名字,叫乡愁。 乡愁,与我们祖先的其他伟大的创造一样,让我们充满了敬意,也让我们在心灵深处留下了化不开的情结。 人为什么会思念故乡,会有乡愁?那从古到今割舍不下的乡愁,牵挂的又到底是什么呢?到底在愁什么呢? 这或许就是个无解的问题,因为这个话题所涉及的内容,像风像雨又像雾,本身或许就像人的指纹一样,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乡愁似乎都明显地带有个性色彩,要明明白白地给它画个相,有一定的难度。 有些名人的例子,可以为我们做些注脚。 当代台湾作家余光中笔下的《乡愁》是这样的: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的乡愁,是因为海峡的阻隔,是人为造成的愁,有一天,人为的阻隔消失了,海峡不再是障碍,愁绪也许就会随之而去了。余先生的这首诗被誉为现代人说乡愁之最。 唐代大诗人崔颢笔下的乡愁,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文人气息。他的《登黄鹤楼》诗是这样说的: 古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在不在,古人在不在,白云万古飘,当然不是崔颢要表达的,乡关在何处才是他最最挂怀、念念不忘的。 也因此,崔颢的这首诗,被人认为表达的是千年不朽的乡愁,而这种愁也是千年化不开的愁,世上只要有游子存在,这种“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就会永远伴随着漂泊的人。 从历史上看,最悲壮的乡愁当属项羽。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围垓下。汉军的数十万人马并没有使项羽感到丝毫的恐惧,但一夜传来四面楚歌的乡音却让这位盖世英雄潸然泪下: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若奈何!” 项羽最终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而在这个悲壮的故事里,最能打动人心的场景,是项羽与虞姫的话别,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让人唏嘘不已的凄美爱情故事。 而最悠长的乡愁,当属东魏时的高欢。 《资治通鉴》卷159梁纪十五记载:南北朝时期东魏丞相高欢对西魏发动战役,要攻取战略要地玉璧城,进而打开西进的道路。 546年十月,高欢率重兵进攻玉璧城。西魏守将韦孝宽积极防守,东魏军屡攻不下,伤亡惨重,高欢忧愤成疾。 546年十一月,在五十日的苦战之后,东魏军撤退。高欢从玉壁回到东魏之后,他的军中传言说韦孝宽用定功弩射杀了丞相高欢。西魏的人听到这一传言后,便发布通告说:“只要我们强劲的弩一射,与我们为敌的元凶自己就死了。” 高欢听到了这些话,又急又气,他勉强坐起来召见他的下属们,他让他手下的大将斛律金作了一首充满乡韵的《敕勒歌》,他自己也跟着乐曲和唱,悲哀之感油然而生,不禁痛哭流涕。 因为高欢的郁闷愁怅,也因为高欢世居敕勒故地,故而斛律金所作的《敕勒歌》,无意中打上了浓重的地域性、民族性的色彩。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阴山脚下的敕勒川,天像无限延伸到远方地平线以外的穹顶,而地上丰美茂盛的绿草,遮住牛群高大的身躯,当微风拂过之时,被草遮掩的满山遍野的牛马才会现出它们的身影。 这是一幅多么辽阔而壮美的风光啊! 但如果,这些产生如此辽阔而壮美的景象的土地,变成了他人的乐园,而它曾经的主人却在远方颠沛流离,他的心情会是一个什么状况呢? 我想,除了惘怅之外,剩下的一定会是悲伤。而悲伤对一个人来说,可能会有两种结果,因悲伤而消沉或因悲伤而奋起。 千百年来,这首歌一直脍炙人口,但对歌名和歌词之间是否完全是一回事,学术界至少有两种理解: 其一,有人研究认为它是敕勒人的歌。另外一种理解,也是最广泛最通常的理解,《敕勒歌》就是指这首歌本身。 而对这首歌的理解,历来也有两种。 一是说它是东晋以来田园诗的延续,一说它是乡愁的深沉表达。 孰对孰错,不好武断,但史书当中的场景,也许有助于我们了解它到底是田园诗还是乡愁深沉的表达。 当然,前文说到的这段记载,因为只说斛律金作《敕勒歌》,但并没有记录歌词的内容,故而也就为后人留下了发生分歧的余地。 但是,如果我们再深入一点,了解一下高欢以及敕勒的相关情况,我想理解起来会容易一些,答案也许会更接近事实。 敕勒,作为北方草原上曾经的强者,不幸被他的邻居鲜卑人臣服,他们内心深处的委屈、愁怅以及对故乡的怀念是不言而喻的。高氏家族世居此地,跟敕勒人一样,也被裹胁着成了鲜卑人的附庸。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首歌不管是敕勒人日常歌咏的方式也好,还是在战事不利的背景下高欢让斛律金作歌以提振士气也罢,但其本身表达的则是挥之不去的乡恋与乡愁。 而从严格意义上讲,辩析《敕勒歌》究竟是诗还是歌,意思不大,诗言志,歌咏志——诗是可以咏唱的歌,歌是可以吟诵的诗。在这里,这首诗或者歌所表达的乡愁却是实实在在的。 在中国,脍炙人口的经典的乡愁故事,莫过于东晋士人张季鹰的思乡之情与其后发生的故事。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世说新语·识鉴》) 晋朝时人张季鹰在洛阳做官,因为他思念家乡的味道,故而辞官不做,也因此而避免了一次人生的意外伤害,因此他也被称为能够见机而动的例子被传为佳话。 张季鹰的“见机”处,固然源于对家乡的莼菜和鱼脍的深刻记忆,由对乡味的回味演化成恋恋不舍,因思念家乡的味道而放弃从古至今人人唯恐求之不得的官位,这不仅需要情感,也还需要智慧和魄力。 而张季鹰之所以能有见机处,不仅有智慧和勇气,也还有他对西晋“八王之乱”背景之下政治的厌倦和极力的逃避,因而才有了覆巢之下有完卵的侥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如果经常能够向往宁静的生活,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生活状态的选择。 以上的这几个例子都是名人名士的例子,这些事例当中的主角表达出来的乡愁,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充满了士大夫情怀意蕴的乡愁,是极具个性化的。 那现实生活当中普罗大众,也就是现在被人称作草根阶层的人们,他们的乡愁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现实生活中看,其实,乡愁尽管可能是很有个性特征的,但是它却与人所处的社会阶层和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占有社会财富的多寡没有必然联系,而普通大众或草根阶层在生活当中表达出来的乡愁,在一定程度上,更接近乡愁要表达的本意。 多少年的追寻 / 多少次的叩问 / 乡愁是一碗水 / 乡愁是一杯酒 / 乡愁是一朵云 / 乡愁是一生情 / 年深外境犹吾境 / 日久他乡即故乡 / 游子 / 你可记得土地的芳香 / 妈妈 / 你可知道儿女的心肠 / 一碗水 / 一杯酒 / 一朵云 / 一生情 这首歌是这几年央视一档很好的节目《记住乡愁》的主题歌。 诚如歌词所言,草根阶层的愁少了许多文人气和陌生感,多出了让我们人人曾经熟悉的烟火气,而那些文人笔下挥之不去,梦萦魂牵的乡愁,在草根阶层的生活里,可能就是对儿时玩伴的记忆,一餐奶奶或者母亲亲手做的家常饭,村头老树下爷爷辈含糊不清的不知道年代的故事,邻里在冬日里背风向阳的窑洞畔的家长里短,供奉在宗祠里祖宗牌位的悠长记忆…… 这一切,最终汇成了一种让人铭记、回味、思念、眷恋的因子,让我们身处异乡时的人心底有了最温暖的归宿。 前几年很火的央视六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能够打动人心的,从表面上看,是那些做功精细的文豆腐和河豚肉,是湖南人吃不够的臭豆腐、白辣椒,是安徽人忘不了的毛豆腐、臭鳜鱼,是让陕北人念念不忘的黄馍馍,四川人离不了的豆瓣酱,朝鲜族大嫂的辣白菜,东北人念念不忘的酸菜汆白肉。 其实,真正让我们觉得梦牵魂萦的,却是凝聚在这些吃食制作过程中的亲情及邻里相助的乡情。 对家乡味道的记忆和思念以及邻里之间互助互爱村亲乡谊,凝结成了我们对家乡生活方式的深刻记忆,渐次变成了挥之不去的乡愁,随着时间的流逝,凝结成了化不开的文化印迹。 也因此,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热播的电视剧《篱笆女人狗》中主题歌也让我们记忆深刻: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 /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 山也还是那座山哟梁也还是那道梁 / 碾子是碾子缸是缸哟爹是爹来娘是娘 / 麻油灯呵还吱吱地响点的还是那么丁点亮 / 哦哦 / 只有那篱笆墙影子咋那么长只有那篱笆墙影子咋那么长 / 还有那看家狗叫的叫的叫叫的的咋就这么狂 星星咋不象那颗星星哟 / 月亮也不象那个月亮 / 河也不是那条河哟房也不是那座房 / 骡子下了个小马驹哟 / 乌鸡变成了彩凤凰 / 麻油灯呵断了油 / 山村的夜晚咋就这么亮 / 哦哦 只有那篱笆墙影子还那么长只有那篱笆墙影子还那么长 / 在那墙上边爬满了爬满了豆角秧 / 哦 爹娘勤劳养家的身影,祖辈传下来的一盘碾子一口水缸一盏麻油灯,以及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之后的一餐饱饭和一铺热炕,也许才真正是离家游荡在他乡的人们那心中挥之不去、解不开的块垒。 说到底,是那曾经熟悉的地方、熟悉的味道、熟悉的人,以及千百年来熟悉的生活方式并由此形成的文化留给我们的烙印。 诚如歌中所言,家乡的生活方式和凝结在生活方式里的文化,就像篱笆墙的影子,总是那么长,也像墙边棚架上的豆角秧子,一如往常,只要是夏天,它就会爬满了角角落落。 当然,如果我们把乡愁只理解为如上所说的具相的东西,那我们的理解就有了狭獈的嫌疑。 研究表明,所谓乡愁,实际上是因为人们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里,因为环境不适引发的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种环境不适所表达的,实际上是对陌生环境背后的文化的不适应。 也即是说,乡愁实际上是人在陌生环境下的不适引起了对故乡的眷恋。 中国社会,不论东西南北,人情乡谊是其重要内容。事实上,人们的乡愁,远比那些具相更丰富,更值得关注。 那就是人对家乡的眷恋,远比味道更加丰富,那些供奉在祠堂里祖宗牌位和割不断的血缘亲情,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邻里相助与无处不在的人际关系,都会让人时时记起家乡的味道,这味道自从有了家乡的概念之后,就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舌尖进而影响人的生活。 中国人生活当中的许多谚语,深刻地表达出家乡在每个人生活中的美好价值和说不清道不明的各种情愫: “亲不亲故乡人”“和尚不亲儿亲”“京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富贵不归故乡,犹如衣绣夜行”。 在中国,无论天南地北,家乡的分量远比自身的重量还要重,“老乡”或“乡党”二字都是拉近彼此之间距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润滑剂,一句家乡话,胜似铁关系的推荐信。 在现实生活中,越是富有的人,越加注重家乡的点点滴滴。 所以如此,人们更看重的是在家乡邻里之间耳濡目染之间形成的价值观的认同,在这里,愁绪可以尽情释放,感情可以充分表达,富贵可以分享,荣耀可以炫耀,一切都会毫无滞碍地被接纳、被认同。 这也就是中国几千年博大精深的乡愁的精髓所在。 化不开的乡愁,实际上就是从一生下来就开始融化在血液里的故乡生活方式的记忆。中国人常说的入乡随俗,其实真正表达的是一个人在他乡时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是接地气的表现,也是你进入他种文化圈的通行证。 在中国人的概念里,一个远离故土而无乡愁和家国之恋的人是很可怜甚至很可悲的。 有一个流传很广也有些年头的古人的故事,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公元263年,魏国的晋王司马昭,凭借着父兄的余荫灭掉了蜀国,刘禅去国号后被宽大处理做了安乐公,刘禅的子孙及群臣封侯者五十余人。 有一次,晋王与刘禅一起宴饮,为他表演蜀国的歌舞,旁人都为之伤感不已,而刘禅却高高兴兴同平时一样。晋王对他的亲信贾充说:“人之无情,竟然到这种程度;即使诸葛亮还在,也不能辅佐他长久平安,何况姜维呢!” 过了几天,晋王问刘禅说:“你还思念蜀国吗?”刘禅说:“在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刘禅曾经的一个大臣卻正听到后,就对刘禅说:“如果晋王以后再问,你应当哭着回答说:‘祖先的坟墓,都远在岷、蜀,我心常常西望而悲,没一天不思念。’然后闭上眼睛。” 后来晋王又问刘禅,刘禅就按卻正教他说的那样回答了,晋王说:“你说得怎么像卻正的话。”刘禅惊讶地睁开眼说:“确实像您所说的,是卻正让我这么说的。”左右之人都哈哈大笑。 这则笑谈,流传了近一千八百年(从魏灭蜀算起,约一千八百年;如果从司马光把它写进《资治通鉴》里算起,则已有近千年;而如果从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算,也有近六百年了),估计还会继续流传。 这则笑话除了表达出一个没有乡愁乡恋的人,除了可怜可悲之外,还多多少少表达出些怒其不争的伤感。 但是,如果我们略做些分析,我们就会知道,尽管事情离我们已经有近两千年的距离,但我们似乎仍能闻到这则笑谈所弥漫的血腥气,司马昭和刘禅的对话,像极了生活当中猫戏老鼠的游戏。 刘禅尽管以不惜被时人更不怕被后人耻笑的姿态想谋得苟活,但司马昭也还是没有善解人意地给他苟活的机会。在一个“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现实当中,刘禅的生与死,其实跟他智与愚事实上没有多大关系。 而我们固有的乡恋乡愁,对曾经不幸生在帝王家而今已经成了阶下囚的刘禅而言,其实是很奢侈的事情。事实证明,即便是刘禅装得真像是没心没肺之人,但司马昭最终还是怕他有朝一日真的有了“乡愁”,这对司马家的事业有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刘禅尽管只想做个与世无争的寓公,但司马昭最终还是用一杯不太干净的酒结束了刘禅的生命,彻底断绝了刘禅有可能哪一天突然产生的乡愁。 这个悲情故事的真相,在我看来,是被司马光、罗贯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的描述所掩盖了,真实的刘禅,也许缺乏治国之才,不是个理想的治国之主,但并不真的是个脑残。 试想一下,一个曾经说一不二的人,突然之间变成了别人的玩偶不觉其耻,那需要有多大的求生欲望或者智慧才能躲开杀身之祸呢?对刘禅而言,上上之选,莫过于装傻,而在装傻的时候,刘禅内心深处对曾经的故乡的眷恋,谁又真的在乎呢?

2023年 2月 22日 0条评论 609点热度 2人点赞 admin 阅读全文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家乡的概念。尤其是那口古井,至今让我魂牵梦绕难以释怀,她仿佛是一双清澈的眼睛,我通过它可以看见遥远的过去。 听老人说,这古井旁边原本有一颗两个人手拉手都抱不过来的柳树的,有一年春天遭雷击烧死了,我小时候就只看到一些小柳树了。伴随着这些柳树的成长,我度过了苦难而又快乐的童年时光。 说它是古井,并不是一个井眼,就是一口井塘。它大约有一亩多地大,塘里常年一股股的泉水不断往外冒,形似趵突泉。这是一口十分神奇的自流井,不知道水从哪儿来,从未见它干涸过。谁也不知道有多深。有一年冬天,队里一头小水牛掉到沼泽里面,就再也没上来了。从此,大人就经常教育孩子们不要到柳树井去洗冷水澡。我家及瓦窑坡、寺正坡的农民都到这里挑水吃,每每早晨去挑水的时候,大人总要吩咐几句:莫玩水!夏天的时候,井水清清凉凉且带有一丝淡淡的甜味,喝一口就心旷神怡、疲劳顿消。冬天的时候,井底下好像一直烧着柴火,井面总是热气腾腾的,由于水温远远高过气温,所以感觉非常温暖。 柳树井里的水通过一条小圳流到下游约一里路,与石蛤蟆冲里的山水汇合,渐显开阔,形成了一条水坝,灌溉着几百亩农田用水。水坝里长着一些水草,一群群的小鱼儿一会儿躲在石缝里、滩头湾里,探头探脑,一会儿在婀娜多姿的水草间自由自在地游弋。 顺着这条水坝,来到村口的高楼坝,有一座石乌龟,石乌龟背上驼着一块十几米高的大石碑,石碑上刻着铭文。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抓了一个盗墓贼,人们才知道是近代大学教育之父、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创始人张百熙的家乡和魂归地。 随着“文革”的开始,石蛤蟆、古墓、碑文这些古迹已不复存在了。唯哺育过世世代代洞田人、流过多少个时代的柳树井里的水却源源不断!透过这清泉水,那些儿时的记忆是那样的清晰,仿佛就在眼前:三五成群的小伙伴经常在坝里戏水、捉鱼、钓蛤蟆,在稻田的草垛里玩着小伙伴们自己创造的游戏,野性地快乐着! 柳树井,你的邻居是一畦畦混沌的水田,我的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息、劳作。那清风吹拂金波涌动,微风中飘溢着醉人浓郁的稻香,至今让人回味、留恋。 家乡的古井,你是一位童心健在、心无尘埃的矍铄老叟,又是一个自然清秀、纯朴素淡的优雅村姑。你有一颗圣洁的心,永远是那样的清纯,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浇灌着美丽的家园。

2023年 2月 22日 0条评论 799点热度 1人点赞 admin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