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在南方的一个小村庄,依山傍海,山青水蓝。 1. 记忆中的故乡,有海水流到家门前,有农田一片片。 很久以前,离家门口直线距离大约一二十米的地方,有几条小海沟。 这几条小海沟是相互贯通的,组成了一个小生态圈。 我常去抓小鱼,捞虾米,挖花蛤,捡钉螺。 后来,也不知在哪一年,它们不见了。 现在,这些小海沟成了路,水泥路,或泊油路。 以前,家里还有一大片农田,一年分两季,一季种水稻,一季种花生、地瓜和一些蔬菜。 我常去田里帮忙,插秧,割稻子,种花生,种地瓜叶,浇水,拔草,等等。 印象中,初中时,有一次,好多同学来到家里,只为了那一碗甜甜的地瓜汤。 现在没了田,甚是想念以前家里地瓜的甜。 2. 山上果树多,一棵又棵。 山上有好多种果树,比如,杨梅树,龙眼树,李子树,荔枝树,桃子树,柚子树,芭乐树,等等。 每到果子成熟的季节,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吃不完的杨梅和龙眼。 我上山帮忙摘过杨梅和龙眼。 印象最深的是,每一年杨梅丰收时,多雨,不愧是梅雨季节。 院子里,家门前,也有果树一两棵。 有些人家的院子里或家门前也会种上一两棵龙眼树,或桑葚树,或红枣树,或枇杷树,或芭乐树,或莲雾树,等等。 小时候,懵懵懂懂,又贪吃,会去偷摘别人家的果子解肚子里的馋虫。 长大后,回想起来,真真是羞死个人了。 以前,我家门口的小菜园子里也种了一棵龙眼树,一棵莲雾树,一棵桃子树,可惜了,好多年前就不在了。 3. 小动物,真是多。数起来,一窝窝。 以前,老房子的屋檐下,有燕子的窝,蜜蜂的巢,还有蝙蝠的穴。 燕子窝,小又多。 蜜蜂巢,大如锅。 蝙蝠穴,没见过,我只知傍晚蝙蝠低飞绕梁过。 以前,烧柴火的灶台下,有蟋蟀的家。 我做饭、烧水,它们唱歌给我听。 以前,房子太老旧了,一下雨,白蚁就出来闹腾,昏黄的灯光下,那水盆里,浮了一层。 以前,台风来了,总是会害怕。 外面风雨交加,呼啦呼啦,屋里雨跟着下,滴答滴答。 有些地方还会塌,还好没当着谁的头落下。 4. 好在一切都已经过来了。 现在,村子也大变样了。 一座座小楼、大厦平地起。 破落的房屋越来越少了。 大家的生活,肉眼可见地变好了。 可是,好日子来了,家里却不那么热闹了。 孩子都已经长大了,去外地上学了,或外出打工了。 最后,我们大多成了游子,在某一个城市奋斗,蜗居在城里的某一个角落。 还好,还好,我们的心中都有一个故乡。 这是我们长大的地方,它给我们提供营养。 这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它给予我们力量。 这是我们低头会思念、抬头会远眺的地方,它在我们的远方。 我的故乡,在南方,在南方小镇里的某一个小村庄。 这里,鸟语花香! 这里,大海带着家人们的思念奔向各个地方!

2023年 2月 23日 0条评论 508点热度 0人点赞 admin 阅读全文

    余老师《乡愁》分四个板块。 一、诗歌连读,解说乡愁 解释“乡愁”“乡愁诗”,读席慕容《乡愁》,补充余光中相关资料:余光中身份,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当我死时》、《乡愁四韵》片段。 余老师的课从不拖泥带水,总是开门见山。开课,由解说“乡愁”“乡愁诗”开始。余老师这节课主要有两个活动,“美读”“美析”。相对于主要活动来说,“诗歌连读,解说乡愁”这个板块可以说是前奏。结合整节课来看,这个前奏不枝不蔓,开课就为“乡愁”眷恋故土的情思渲染了氛围,为整个课堂蓄势,紧扣“乡愁”品析的主要活动,形成浑然一体。 佩服余老师总能够给学生最需要的。说实在的,自己也教过不止一次余光中的《乡愁》,可从来没有想到过,学生根本就没有乡愁的体验,不解“乡愁”为何物。并且,看了余老师的课例,自己也才第一次真正用心注意到“乡愁”这个本以为再简单不过的词语。 出示席慕容《乡愁》,提出读诗的要求, “轻轻地吟读”。看似不经意的提示。怎么读“乡愁诗”,怎么品味“乡愁诗”的情味,余老师在一开始就营造了读乡愁诗的情境。 看四则与作者有关的资料,感叹,真不知余老师经历了怎样的披沙沥金的搜集删减,精选出这四则材料。有了这些材料,会发现,余光中的乡愁,不仅仅是对家园亲人故乡故土的思念,更是对“整张大陆”的眷恋思念。想想自己带领学生只学习品味《乡愁》,学生学习的只是《乡愁》这一首诗,学生了解的是写了这首“乡愁诗”的余光中。余老师丰富的材料穿插,不仅为下面的学习活动蓄势,还让学生感受到完整的立体的余光中。 二、美读 余老师分三步指导朗读。“用舒缓的语气,深情地表达《乡愁》中的思乡之情,轻声地读”;“用节奏来传达悠远的思绪”;“用短暂的停顿来表达意境的升华。” 第一次朗读指导,“用舒缓的语气,深情地表达《乡愁》中的思乡之情,轻声地读”。看余老师在开课“序曲”中,就指出,乡愁这种悠远深沉的思绪,应当“轻轻地吟读”,有了前面“轻轻地吟读”席慕容《乡愁》的铺垫,这里的朗读,相对来说,就更容易进入状态。不能不赞叹余老师对课堂每一个细节的精心设计啊!为了让学生读出韵味,余老师不仅范读,还逐节教读。 第二次朗读指导,“用节奏来传达悠远的思绪。”余老师巧妙地把字按节奏拉开距离,这样,不仅读出节奏,更让学生慢下来,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我”“新娘”后面拖一下,“用感慨的语气读”,具体的字词,具体到朗读时“感慨”的语气,多么具体明确的朗读指导! 第三次朗读指导,“用短暂的停顿来表达意境的升华。”这首诗,按照常情,觉得第三节就是诗的高潮,但第四节,于高处又陡然拔高,境界一下阔大了。如何欣赏,自己一直没有好的方法。余老师用高超的朗读指导,“用短暂的停顿来表达意境的升华”,一下子就让学生领悟到诗歌境界的升华,给我的感觉是“四两拨千斤”。余光中的资料穿插,胜过老师唇焦舌燥的讲解,一下就明了最后一节诗的境界与分量。 余老师的朗读指导是值得称道的艺术。这里,也许可以套用余老师的话“角度细腻”“小步轻迈”来欣赏余老师的朗读指导。每次朗读指导,都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具体到明确的内容。一步一步,拾级而上。在余老师的课堂上,朗读,不仅仅是“读”的活动,更是“理解”的活动,高妙的朗读指导,确确实实“以读促教”。之前,总是感叹余老师的朗读指导怎么做得那么精妙,现在才知道,这背后,有多少扎扎实实啃读的功夫。 三、美析 出示话题:《乡愁》的表达之美。 建议:每位同学写几行字,集中地欣赏《乡愁》在某个方面的表达之美。 学生交流后,大家共同欣赏余老师领悟到诗歌之美。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掀起课堂的高潮。为什么余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总能有精彩的表现?自己的感受是,余老师非常注意课堂的整体规划,哪怕寻常的开场白,不起眼的过渡语,都为课堂的主要活动层层蓄势,真是边边角角都围绕课堂主线,绝不旁逸斜出。像这里,活动前的引导语:“请大家先观察一下,观察它的外貌形态,观察它四节诗之间的顺序,观察它的手法,观察它的结构形态之美,观察它的意境升华之美”,看似不经意的开场白,其实提示着学生观察的注意点,指导着欣赏的角度。有了这里的提示指导,学生的赏析才容易找到方向,抓住角度,能不为余老师的苦心经营赞叹吗? 学生交流后,余老师展示了自己欣赏到的《乡愁》的美点,“题材之美”“复沓之美”“纯朴之美”“画面之美”“时空之美”“音乐之美”“虚实之美”“意蕴之美”,指导大家做笔记学习。余老师对这首诗美点的发掘,只能是自叹不如了。 四、再读诗歌,收束本课 出示非马的乡愁诗《醉汉》,老师深情范读,学生齐读。 在悠远绵长的乡愁情味中,结束课堂。 余老师的课堂,线条简约,内容厚重,意蕴丰富。看这节课,丰富的资料穿插,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乡愁”“乡愁诗”,更让学生学会了读“乡愁诗”;不仅仅让学生学习了余光中乡愁诗,还让学生领略了席慕容的《乡愁》和非马的乡愁诗《醉汉》;不仅仅让学生认识了写这首《乡愁》的余光中,还让学生认识了更全面立体的余光中;不仅仅学会自己赏析到的诗歌之美,更收获了丰富的美点赏析。一首如此平易朴实的现代诗,在余老师的匠心独运下,仍厚重到令人惊叹。 作者:青箬笠0

2023年 2月 23日 0条评论 525点热度 0人点赞 admin 阅读全文

前言 提起乡愁诗人,想必大家的心中一定都会浮现出余光中先生的名字,那一首《乡愁》实在是耳熟能详,他也因此被称作乡愁诗人,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他最出名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是我们小学初中时代便能熟背下来的,现在看来,《乡愁》这首诗确也适合出现在中小学生的课本上,全诗结构简单,通过“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全诗语言浅白真率,情感深切。 等我们长大后来读,依旧能读到其中真切的乡愁情感,但值得我们感悟与思考的是,这首诗是否真的写得那么好呢?全诗直白地将乡愁以物做拟,似乎在这种语句间倒缺乏了些许“诗意的美感。” 比如余光中先生还有另一首《乡愁四韵》,也是语言直白,意蕴较浅的风格。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当时我在读时打心眼里不觉得这是一首好诗,后来在当代文学课堂上,老师朗读起来的时候,仍是没有体会到诗的美感,老师说我们也许无法体会,但如果真的是那个年代从大陆流落到台北的人来读,内心的情感同我们是不一样的。 这句话很有道理,过去的时空已经走远,那时所酝酿出来的情感我们在隔着遥远的这么多年来看,能真正感知到的的确少之又少。而直到那堂课课间老师给我们放了罗大佑的《乡愁四韵》,正是为这首诗谱曲而唱的,歌声入耳那个瞬间,我或许明白了那么一些,浅白语句里蕴含着的正是最平凡却最深刻的乡愁。 赏析 虽是如此,从诗的角度而言,广泛认为余光中最好的乡愁诗并非《乡愁》而是那首不那么为人知的《春天,遂想起》。 不过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实在无法以个体的单一的角度去衡量艺术作品的价值,但是读一读余光中先生其他的乡愁诗,或许能体会到别样的美感。《春天,遂想起》实在是一首极其优秀的诗,在此我以自身浅显的认知简单分析几处,简单领略此诗好在何处,又何以被那么多人认为是余光中最好的乡愁诗。 春天,遂想起江南, 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 (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 江南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江南,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 (那场战争是够美的) 逃了西施 失踪了范蠡 失踪在酒旗招展的 (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 乾隆皇帝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的江南, 想起太湖滨一渔港,想起 那麼多的表妹,走在柳堤 (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 走过柳堤,那许多的表妹 就那么任伊老了 任伊老了,在江南 (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 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 陪我去采莲,陪我去采菱 即使见面,见面在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 何处有我的母亲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喊我, 在海峡这边喊我, 在海峡那边, 喊, 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 多风筝的江南啊, 钟声里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实在是一首极其优秀的诗,在此我以自身浅显的认知简单分析几处,简单领略此诗好在何处,又何以被那么多人认为是余光中最好的乡愁诗。 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到全诗集中在江南这个意象之上,谈起江南我们会想起什么?是雾气朦胧,是烟柳画桥,是吴侬软语……附着在这篇土地上的,是极其具有民族意蕴的历史文化内涵,不必其他言语仅江南二字便可勾起我们关于文学的种种幻想与底蕴。 诗里讲“ 小杜的江南,苏小小的江南。” 小杜是谁?不正是那个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写“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写“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吗? 苏小小又是谁?有诗云:“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生在西冷、死在西冷、葬在西冷,不负一生爱好山水。”正是一代江南才女苏小小,西冷桥畔是她的埋香之所,了却佳人遗愿,又为西湖山水增色,她的形象本身就是一个梦,为江南这片土地平添了几分风情。 随后又提到了吴王和越王的历史,江南也正是吴越之地。除此之外,还有西施的、范蠡的故事,还有乾隆皇帝下江南的历史,留下了多少民间传颂的故事,时至今日我们还有许多戏曲、评书、改编的电视剧等等都在演绎下江南这段故事……甚至在他眼中,江南的战争都是美的,这是何等的深情与偏爱? 诗人的笔下,处处洋溢着中国文学所特有的清远淡雅气息,各种古典意象争诸笔端。余光中曾说:“我后来在台湾写了很多诗,一会儿写飞将军、王昭君,一会儿写屈原、李白,一会儿写夸父逐日,荆轲刺秦。我恍然到,这些都是我深厚“中国情结”的表现。”有着这深厚的中国情结在其中,江南的一切都是美的,那时的他尚在江南——那个后来令他一生都魂牵梦萦的故土。 所以江南何止是中国的一片土地?可以说江南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文化的至关重要的一幅图画,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 试想,如果此诗直白地呼唤中国,呼唤祖国还会有此种美感吗?不会,中国是一个政治概念,意识形态浓厚,较之于江南,缺失了一种诗意的朦胧美感,很难呼唤起人们内心那一份最原始的情义。 至此,文化里的江南已讲完,紧接着诗人开始描述他自己的江南。 余光中祖籍虽是福建永春,但他本人1928年出生于南京。他的青少年时代就浸润在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风土人情及悠久历史文化之中。 他一开篇就以青少年时期青涩的感情作引,“那么多表妹,我只能娶其中一朵。”家乡的女孩,少年的悸动,两者之间存在着种种可能性,美好而单纯的幻想,而现在那些女孩在哪里?诗人与她们之间隔着一湾海峡,他再难以重回故里。令人伤心的是“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诗人在说:“我们都老了,两岸相隔,政治的、地理的岁月的重重阻隔横亘在我们之间,所以我们就算见面也不可能再回到过去那种美好时代了,所以,也不会再陪我去采莲,陪我去采菱。”这里引用的也正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典故,后面还有“杏花春雨”(出处可参考《风入松》“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还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随时随地都在扣着江南的味道,这是诗人自己的江南旧事,也是江南的故事、江南的情感,无形之中,诗人将自己的江南也幻化成了许许多多人心中的梦里的江南。 这首诗是写乡愁的,又怎会少得了亲情,少得了母亲呢?母亲和祖国,江南和故乡的意象在某一层面上具有极高的结合性,这也是余光中乡愁诗的惯用手法,前面两首用的“母亲”意象可能稍显生硬,但在这里我们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对母亲的沉沉思念。他问:“何处有我的母亲?” 他的回答里写到了复活节,前面又写道了清明节,后续还提到圆通寺,在中西文化的交错之中把对于母亲的思念这样一个主题引了出来。 最后则是不断的回环往复形成复沓的韵律抒情,呼唤着多寺的、多亭的、多风筝的、多燕子的江南。 到这里你再看,历史的、文化的、个人的、年少的、亲情的江南都写出来了,唯独没有提政治的,这样就带来了一个能够打动我们的,直至今日我们依旧可以感知的乡愁的表达。 最后再来看一看这首诗,有一个很特别的构造——括号。 为什么诗人会在诗中运用括号呢?这在我们阅读欣赏的过程中又会带来怎样的体验呢?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 仔细想一想,你在读的时候,如果有括号的话,会不会给人合唱多声部的感觉,放在音乐里来讲,就是带给了我们一种复调的感觉。当括号一括起来之后,好像就是另外的一个声部,或者说是一个旁白,仿佛前面有人在读诗,后面有一个细微的声音在说些什么: “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 “从松山飞三小时就到的” “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注:喷射云为喷射式飞机) 这一些话仿若是内心的另外一个声音不经意地流露,最后诗人内心的声音从“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转变为“站在基隆港想回也回不去”,尤其是在这一段不停地在抒发江南,多寺的、多亭的、多风筝的江南,这样一个情绪十分流畅的时刻,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不断用括号的另一重声音强行插入,打断诗歌原有的抒情节奏,可以明显感受到他给诗最后抒情的声音带来了一个缓冲,不让诗句过于矫情。如果只是一口气将江南抒发完的话,难免会让人觉得太煽情了,如果是现代诗读得较多的读者甚至会觉得落俗。 而这样突然插进来话语是在告诉我们,前排抒情声音背后现实的、真实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我是在写一个纯粹诗意的想象幻想里的江南吗?不是,严酷的现实就在诗中,括号里反复在告诉我们,两岸之间离得那么近,我这样地呼唤、这样地沉迷,这样地思念江南与祖国,我是很远吗?很难回去吗? 不是,我在海峡的另一岸,离祖国,离家乡,只用三小时飞机就能回去,可是那浅浅的一湾海峡却让我们离得是那么的近又那么的远。 如果能读到这一层含义,是非常打动人的,他一边在诗意的幻想,一边在严酷地告诉你我身上席卷着的深深无力是怎样的。 1962年,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刻? 我站在基隆港,几乎能看到,却回不去。 这叫什么? “咫尺天涯” 这也是台湾现当代文学中最让人难受的地方。 所以这首《春天,遂想起》才如此动人。 文:予文

2023年 2月 23日 0条评论 591点热度 1人点赞 admin 阅读全文

二十多岁时,离开了故乡,距今近四十年,现已退休了几年。老父亲六十岁时,我就把他接到身边,与我们生活了二十年,老人的心愿还是想回到家乡养老,经常在我耳边唠叨,如今小孩也成家立业,该满足老人心愿了。 去年九月份,怀揣着四十多万的养老钱,回到了离别近四十年的故乡,祖屋年久失修无法住人,暂住在堂弟家。跑祖屋改建手续,等一切办妥后,已是今年立春过后,请阴阳师看日子,可方向不空无法动工,要推到明年才行。 回到家乡后,乡亲们十分热情,没那种物是人非的陌生感。东家鸡下的蛋给我拿点,西家种的蔬菜也给我分点,可不能白要乡亲的东西,得留乡亲吃顿饭,还叫上邻居,越吃人越多,吃到后来满满的一大桌,一周的菜二次就没了。乡邻也请我吃饭,杀的土鸡土鸭,可我不好意思空着手去吃饭,得买点烟、酒、牛奶等东西带上,每走一家二佰元不见了。赶场天上街,坐下来吃中午饭,又是一大桌乡邻,我有养老金,不好意思让乡邻AA制,又是几大佰不见了。遇乡邻的红白喜事,朋亲上礼一二佰为常见,自己放不下面子,最少也得上四佰。回到故乡以来,日子过得很开心,心情也舒畅,花钱如流水,开销太大,每月养老金远远不够,还要拿老本来补缺口,一年多时间花了十二三万。 这三年以来,疫情反反复复,对各行各业影响很大,外出务工的人员,收入减少是不争的事实,有的子女在城里买了房,背负着房贷的压力,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张三家的孙女考上大学,学费还差几千,找到我借,借还是不借,涉及孩子们的前途,又是乡里乡亲的,不得不借;李四家的老父亲生病住院,借点钱给老人治病,救急不救穷,又不得不借……这家几千,那家几千,一年多时间又借出去十来万。明年修房子钱远远不够了,征求老父亲的意见后,房子不修了,等今年过了春节后,回到城里去养老或者在镇上租个房子养老。至于借出去钱,等乡亲们方便时,再还也行。 唉,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农村道路滑,人情世故也很杂。

2023年 2月 23日 0条评论 480点热度 0人点赞 admin 阅读全文

我从山沟里走出来,在城里生活了多年,几乎很少回老家了。多少回梦里梦到家乡儿时玩耍的伙伴。曾记否:一起上树掏鸟蛋?一起下河去摸鱼?一起上山挖野菜?一起痴迷捉迷藏?……。蓦然回首,真诚的问候一句《你在他乡还好吗?》。

2023年 2月 23日 0条评论 606点热度 0人点赞 admin 阅读全文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是一篇关于湾湾老兵的故事。 湾湾老兵高秉涵因历史遗留原因曾几何时多年无法回家,于是他拜托回乡探亲的同乡带回了菏泽的土。 他把其中三斤的土分给了同他一样被困在湾湾的菏泽人,无法回乡,那便把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故乡的土上,而他自己分到了两汤匙的土。 他把一汤匙的土锁进了银行的保险箱,被问的为什么时,他激动的颤抖着说,“我怕有小偷把我的土偷走了。” 另一汤匙的土,他分七次放在水里喝了 他说:“我喝那个带着泥土的水啊,就好像又回到了家乡。” 当我们离家乡只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时,我们才能明白那句话,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023年 2月 23日 0条评论 548点热度 0人点赞 admin 阅读全文

故乡亲辈稀疏去 儿时快乐心永驻 懵懂知世乡邻佑 尊卑有序无贫富 爱护小辈有共识 同姓同源同先祖 婚丧嫁娶自互助 礼仪风俗有讲究

2023年 2月 23日 0条评论 531点热度 0人点赞 admin 阅读全文

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 人为什么会思念故乡,会有乡愁?那从古到今割舍不下的乡愁,牵挂的又到底是什么呢?到底在愁什么呢? 世界上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被人加上了许多想象,幻化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从古至今,中国人的伟大创造不胜枚举,但最让我们世世代代难以忘怀的却是把对故乡的眷恋、思念、牵挂,用了一个很文艺的名字,叫乡愁。 乡愁,与我们祖先的其他伟大的创造一样,让我们充满了敬意,也让我们在心灵深处留下了化不开的情结。 人为什么会思念故乡,会有乡愁?那从古到今割舍不下的乡愁,牵挂的又到底是什么呢?到底在愁什么呢? 这或许就是个无解的问题,因为这个话题所涉及的内容,像风像雨又像雾,本身或许就像人的指纹一样,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乡愁似乎都明显地带有个性色彩,要明明白白地给它画个相,有一定的难度。 有些名人的例子,可以为我们做些注脚。 当代台湾作家余光中笔下的《乡愁》是这样的: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的乡愁,是因为海峡的阻隔,是人为造成的愁,有一天,人为的阻隔消失了,海峡不再是障碍,愁绪也许就会随之而去了。余先生的这首诗被誉为现代人说乡愁之最。 唐代大诗人崔颢笔下的乡愁,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文人气息。他的《登黄鹤楼》诗是这样说的: 古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在不在,古人在不在,白云万古飘,当然不是崔颢要表达的,乡关在何处才是他最最挂怀、念念不忘的。 也因此,崔颢的这首诗,被人认为表达的是千年不朽的乡愁,而这种愁也是千年化不开的愁,世上只要有游子存在,这种“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就会永远伴随着漂泊的人。 从历史上看,最悲壮的乡愁当属项羽。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围垓下。汉军的数十万人马并没有使项羽感到丝毫的恐惧,但一夜传来四面楚歌的乡音却让这位盖世英雄潸然泪下: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若奈何!” 项羽最终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而在这个悲壮的故事里,最能打动人心的场景,是项羽与虞姫的话别,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让人唏嘘不已的凄美爱情故事。 而最悠长的乡愁,当属东魏时的高欢。 《资治通鉴》卷159梁纪十五记载:南北朝时期东魏丞相高欢对西魏发动战役,要攻取战略要地玉璧城,进而打开西进的道路。 546年十月,高欢率重兵进攻玉璧城。西魏守将韦孝宽积极防守,东魏军屡攻不下,伤亡惨重,高欢忧愤成疾。 546年十一月,在五十日的苦战之后,东魏军撤退。高欢从玉壁回到东魏之后,他的军中传言说韦孝宽用定功弩射杀了丞相高欢。西魏的人听到这一传言后,便发布通告说:“只要我们强劲的弩一射,与我们为敌的元凶自己就死了。” 高欢听到了这些话,又急又气,他勉强坐起来召见他的下属们,他让他手下的大将斛律金作了一首充满乡韵的《敕勒歌》,他自己也跟着乐曲和唱,悲哀之感油然而生,不禁痛哭流涕。 因为高欢的郁闷愁怅,也因为高欢世居敕勒故地,故而斛律金所作的《敕勒歌》,无意中打上了浓重的地域性、民族性的色彩。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阴山脚下的敕勒川,天像无限延伸到远方地平线以外的穹顶,而地上丰美茂盛的绿草,遮住牛群高大的身躯,当微风拂过之时,被草遮掩的满山遍野的牛马才会现出它们的身影。 这是一幅多么辽阔而壮美的风光啊! 但如果,这些产生如此辽阔而壮美的景象的土地,变成了他人的乐园,而它曾经的主人却在远方颠沛流离,他的心情会是一个什么状况呢? 我想,除了惘怅之外,剩下的一定会是悲伤。而悲伤对一个人来说,可能会有两种结果,因悲伤而消沉或因悲伤而奋起。 千百年来,这首歌一直脍炙人口,但对歌名和歌词之间是否完全是一回事,学术界至少有两种理解: 其一,有人研究认为它是敕勒人的歌。另外一种理解,也是最广泛最通常的理解,《敕勒歌》就是指这首歌本身。 而对这首歌的理解,历来也有两种。 一是说它是东晋以来田园诗的延续,一说它是乡愁的深沉表达。 孰对孰错,不好武断,但史书当中的场景,也许有助于我们了解它到底是田园诗还是乡愁深沉的表达。 当然,前文说到的这段记载,因为只说斛律金作《敕勒歌》,但并没有记录歌词的内容,故而也就为后人留下了发生分歧的余地。 但是,如果我们再深入一点,了解一下高欢以及敕勒的相关情况,我想理解起来会容易一些,答案也许会更接近事实。 敕勒,作为北方草原上曾经的强者,不幸被他的邻居鲜卑人臣服,他们内心深处的委屈、愁怅以及对故乡的怀念是不言而喻的。高氏家族世居此地,跟敕勒人一样,也被裹胁着成了鲜卑人的附庸。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首歌不管是敕勒人日常歌咏的方式也好,还是在战事不利的背景下高欢让斛律金作歌以提振士气也罢,但其本身表达的则是挥之不去的乡恋与乡愁。 而从严格意义上讲,辩析《敕勒歌》究竟是诗还是歌,意思不大,诗言志,歌咏志——诗是可以咏唱的歌,歌是可以吟诵的诗。在这里,这首诗或者歌所表达的乡愁却是实实在在的。 在中国,脍炙人口的经典的乡愁故事,莫过于东晋士人张季鹰的思乡之情与其后发生的故事。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世说新语·识鉴》) 晋朝时人张季鹰在洛阳做官,因为他思念家乡的味道,故而辞官不做,也因此而避免了一次人生的意外伤害,因此他也被称为能够见机而动的例子被传为佳话。 张季鹰的“见机”处,固然源于对家乡的莼菜和鱼脍的深刻记忆,由对乡味的回味演化成恋恋不舍,因思念家乡的味道而放弃从古至今人人唯恐求之不得的官位,这不仅需要情感,也还需要智慧和魄力。 而张季鹰之所以能有见机处,不仅有智慧和勇气,也还有他对西晋“八王之乱”背景之下政治的厌倦和极力的逃避,因而才有了覆巢之下有完卵的侥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如果经常能够向往宁静的生活,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生活状态的选择。 以上的这几个例子都是名人名士的例子,这些事例当中的主角表达出来的乡愁,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充满了士大夫情怀意蕴的乡愁,是极具个性化的。 那现实生活当中普罗大众,也就是现在被人称作草根阶层的人们,他们的乡愁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现实生活中看,其实,乡愁尽管可能是很有个性特征的,但是它却与人所处的社会阶层和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占有社会财富的多寡没有必然联系,而普通大众或草根阶层在生活当中表达出来的乡愁,在一定程度上,更接近乡愁要表达的本意。 多少年的追寻 / 多少次的叩问 / 乡愁是一碗水 / 乡愁是一杯酒 / 乡愁是一朵云 / 乡愁是一生情 / 年深外境犹吾境 / 日久他乡即故乡 / 游子 / 你可记得土地的芳香 / 妈妈 / 你可知道儿女的心肠 / 一碗水 / 一杯酒 / 一朵云 / 一生情 这首歌是这几年央视一档很好的节目《记住乡愁》的主题歌。 诚如歌词所言,草根阶层的愁少了许多文人气和陌生感,多出了让我们人人曾经熟悉的烟火气,而那些文人笔下挥之不去,梦萦魂牵的乡愁,在草根阶层的生活里,可能就是对儿时玩伴的记忆,一餐奶奶或者母亲亲手做的家常饭,村头老树下爷爷辈含糊不清的不知道年代的故事,邻里在冬日里背风向阳的窑洞畔的家长里短,供奉在宗祠里祖宗牌位的悠长记忆…… 这一切,最终汇成了一种让人铭记、回味、思念、眷恋的因子,让我们身处异乡时的人心底有了最温暖的归宿。 前几年很火的央视六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能够打动人心的,从表面上看,是那些做功精细的文豆腐和河豚肉,是湖南人吃不够的臭豆腐、白辣椒,是安徽人忘不了的毛豆腐、臭鳜鱼,是让陕北人念念不忘的黄馍馍,四川人离不了的豆瓣酱,朝鲜族大嫂的辣白菜,东北人念念不忘的酸菜汆白肉。 其实,真正让我们觉得梦牵魂萦的,却是凝聚在这些吃食制作过程中的亲情及邻里相助的乡情。 对家乡味道的记忆和思念以及邻里之间互助互爱村亲乡谊,凝结成了我们对家乡生活方式的深刻记忆,渐次变成了挥之不去的乡愁,随着时间的流逝,凝结成了化不开的文化印迹。 也因此,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热播的电视剧《篱笆女人狗》中主题歌也让我们记忆深刻: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 /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 山也还是那座山哟梁也还是那道梁 / 碾子是碾子缸是缸哟爹是爹来娘是娘 / 麻油灯呵还吱吱地响点的还是那么丁点亮 / 哦哦 / 只有那篱笆墙影子咋那么长只有那篱笆墙影子咋那么长 / 还有那看家狗叫的叫的叫叫的的咋就这么狂 星星咋不象那颗星星哟 / 月亮也不象那个月亮 / 河也不是那条河哟房也不是那座房 / 骡子下了个小马驹哟 / 乌鸡变成了彩凤凰 / 麻油灯呵断了油 / 山村的夜晚咋就这么亮 / 哦哦 只有那篱笆墙影子还那么长只有那篱笆墙影子还那么长 / 在那墙上边爬满了爬满了豆角秧 / 哦 爹娘勤劳养家的身影,祖辈传下来的一盘碾子一口水缸一盏麻油灯,以及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之后的一餐饱饭和一铺热炕,也许才真正是离家游荡在他乡的人们那心中挥之不去、解不开的块垒。 说到底,是那曾经熟悉的地方、熟悉的味道、熟悉的人,以及千百年来熟悉的生活方式并由此形成的文化留给我们的烙印。 诚如歌中所言,家乡的生活方式和凝结在生活方式里的文化,就像篱笆墙的影子,总是那么长,也像墙边棚架上的豆角秧子,一如往常,只要是夏天,它就会爬满了角角落落。 当然,如果我们把乡愁只理解为如上所说的具相的东西,那我们的理解就有了狭獈的嫌疑。 研究表明,所谓乡愁,实际上是因为人们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里,因为环境不适引发的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种环境不适所表达的,实际上是对陌生环境背后的文化的不适应。 也即是说,乡愁实际上是人在陌生环境下的不适引起了对故乡的眷恋。 中国社会,不论东西南北,人情乡谊是其重要内容。事实上,人们的乡愁,远比那些具相更丰富,更值得关注。 那就是人对家乡的眷恋,远比味道更加丰富,那些供奉在祠堂里祖宗牌位和割不断的血缘亲情,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邻里相助与无处不在的人际关系,都会让人时时记起家乡的味道,这味道自从有了家乡的概念之后,就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舌尖进而影响人的生活。 中国人生活当中的许多谚语,深刻地表达出家乡在每个人生活中的美好价值和说不清道不明的各种情愫: “亲不亲故乡人”“和尚不亲儿亲”“京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富贵不归故乡,犹如衣绣夜行”。 在中国,无论天南地北,家乡的分量远比自身的重量还要重,“老乡”或“乡党”二字都是拉近彼此之间距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润滑剂,一句家乡话,胜似铁关系的推荐信。 在现实生活中,越是富有的人,越加注重家乡的点点滴滴。 所以如此,人们更看重的是在家乡邻里之间耳濡目染之间形成的价值观的认同,在这里,愁绪可以尽情释放,感情可以充分表达,富贵可以分享,荣耀可以炫耀,一切都会毫无滞碍地被接纳、被认同。 这也就是中国几千年博大精深的乡愁的精髓所在。 化不开的乡愁,实际上就是从一生下来就开始融化在血液里的故乡生活方式的记忆。中国人常说的入乡随俗,其实真正表达的是一个人在他乡时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是接地气的表现,也是你进入他种文化圈的通行证。 在中国人的概念里,一个远离故土而无乡愁和家国之恋的人是很可怜甚至很可悲的。 有一个流传很广也有些年头的古人的故事,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公元263年,魏国的晋王司马昭,凭借着父兄的余荫灭掉了蜀国,刘禅去国号后被宽大处理做了安乐公,刘禅的子孙及群臣封侯者五十余人。 有一次,晋王与刘禅一起宴饮,为他表演蜀国的歌舞,旁人都为之伤感不已,而刘禅却高高兴兴同平时一样。晋王对他的亲信贾充说:“人之无情,竟然到这种程度;即使诸葛亮还在,也不能辅佐他长久平安,何况姜维呢!” 过了几天,晋王问刘禅说:“你还思念蜀国吗?”刘禅说:“在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刘禅曾经的一个大臣卻正听到后,就对刘禅说:“如果晋王以后再问,你应当哭着回答说:‘祖先的坟墓,都远在岷、蜀,我心常常西望而悲,没一天不思念。’然后闭上眼睛。” 后来晋王又问刘禅,刘禅就按卻正教他说的那样回答了,晋王说:“你说得怎么像卻正的话。”刘禅惊讶地睁开眼说:“确实像您所说的,是卻正让我这么说的。”左右之人都哈哈大笑。 这则笑谈,流传了近一千八百年(从魏灭蜀算起,约一千八百年;如果从司马光把它写进《资治通鉴》里算起,则已有近千年;而如果从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算,也有近六百年了),估计还会继续流传。 这则笑话除了表达出一个没有乡愁乡恋的人,除了可怜可悲之外,还多多少少表达出些怒其不争的伤感。 但是,如果我们略做些分析,我们就会知道,尽管事情离我们已经有近两千年的距离,但我们似乎仍能闻到这则笑谈所弥漫的血腥气,司马昭和刘禅的对话,像极了生活当中猫戏老鼠的游戏。 刘禅尽管以不惜被时人更不怕被后人耻笑的姿态想谋得苟活,但司马昭也还是没有善解人意地给他苟活的机会。在一个“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现实当中,刘禅的生与死,其实跟他智与愚事实上没有多大关系。 而我们固有的乡恋乡愁,对曾经不幸生在帝王家而今已经成了阶下囚的刘禅而言,其实是很奢侈的事情。事实证明,即便是刘禅装得真像是没心没肺之人,但司马昭最终还是怕他有朝一日真的有了“乡愁”,这对司马家的事业有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刘禅尽管只想做个与世无争的寓公,但司马昭最终还是用一杯不太干净的酒结束了刘禅的生命,彻底断绝了刘禅有可能哪一天突然产生的乡愁。 这个悲情故事的真相,在我看来,是被司马光、罗贯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的描述所掩盖了,真实的刘禅,也许缺乏治国之才,不是个理想的治国之主,但并不真的是个脑残。 试想一下,一个曾经说一不二的人,突然之间变成了别人的玩偶不觉其耻,那需要有多大的求生欲望或者智慧才能躲开杀身之祸呢?对刘禅而言,上上之选,莫过于装傻,而在装傻的时候,刘禅内心深处对曾经的故乡的眷恋,谁又真的在乎呢?

2023年 2月 22日 0条评论 609点热度 2人点赞 admin 阅读全文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寒乍暖之际,桃花绽开之时,“桃花三两枝,春暖鸭先知”,一幅万物生长之图,让人心生联想,当时的苏东坡以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到这早春的气息,抒发出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题都城南庄》唐: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面桃花”便是出自此处,春风邂逅了桃花,诗人踏春寻艳,想邂逅佳人,却无可奈何遍寻不遇,生留遗憾怅望之情意。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身披蓑衣,头戴箬笠,在春风细雨的天气下,站立在桃 花溪 水旁,钓者那溪水肥美的鳜鱼,令人艳羡至极。如此美如画的景色,我也宁愿待在这细雨春风之中不回家。 《山中问答》唐: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李白享受着与陶渊明一样的生活,感受那份隐居山林的情趣,桃花流水,栖碧山下,当真是别有洞天,李白自问自答的方式叙述出自己的答案,想必也是想与陶渊明一样的悠然自得,感受大自然的情趣。 《闲咏二绝》清:黄图安桃花水到报平渠,喜动新流见跃鱼。一枕羲皇午梦后,数行小试右军书。 人生难得几回闲,偷得浮生半日闲,闲看桃花水,喜看鱼跃此时河,一枕午梦后,再写写书法字,生活如此闲适雅致,令人不得不心生向往。 三湘大-五千亩花田,烂漫齐放。 星城美-田园水乡,繁花映成趣。 全 长沙 好玩-男女老少皆宜,共游玩。 对于热爱生活的人来说,诗意不必远方。 田园水乡风情小镇——春华就在我们身旁。 长沙 向东30里,不到1小时,一个自在悠然的田园水乡风情小镇—春华。 人间三月,春色撩人,一片灿黄从田间向远方蔓延,这时的春华镇最适合一家老少齐出动、呼朋引伴共游玩。因为,这里有 长沙 最大的一片油菜花海,更有三湘最美的田园春色。 油菜花海是春华春色的一道靓丽景致线。每一年春季, 长沙县 春华镇百熙村的油菜花同时喜放,把春华大地打扮成一个盛大的盆景。满坡满野的金黄灿烂浪漫,那是它们的热烈,在那片丰茂的绿叶中闪烁…… 随着春华镇第一届油菜花旅游文化节的举办,成为 长沙 最美油菜花海,春华油菜花海素压群芳,一举成为最美花海乡村,成为 长沙县 最锦绣的油菜花海,吸引游客多达30万人次。第二届油菜花旅游文化节,走向全国获得央视新闻报道。第三届继续火爆。 烧烤野炊、野外露营、篝火晚会等游玩项目。 相传在春华,昔人依山傍水,再次结庐成境,桑麻农耕,渔歌互答,而“春华秋实,人寿年丰”,故春华由此传名。而今,这里阡陌相闻,村人伴水而栖,怡然自得。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我们看到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了,我赶忙拿起相机进行拍照,老伴将速写板支起写生,孙子却钻进了金灿灿的油菜花丛里追扑那翩翩起舞的蝴蝶。

2023年 2月 22日 0条评论 940点热度 0人点赞 admin 阅读全文

三湘大-五千亩花田,烂漫齐放 星城美-田园水乡,繁花映成趣 全 长沙 好玩-男女老少皆宜,共游玩 长沙 向东30里,驱车不到1小时,却有一个自在悠然的田园水乡风情小镇——春华。人间三月,春色撩人,一片灿黄从田间向远方蔓延,这时的春华镇最适合一家老少齐出动、呼朋引伴共游玩。因为,这里有 长沙 最大的一片油菜花海,更有三湘最美的田园春色。 人间三月,春色撩人,一片灿黄从田间向远方蔓延,这时的春华镇最适合一家老少齐出动、呼朋引伴共游玩。因为,这里有 长沙 最大的一片油菜花海,更有三湘最美的田园春色。 油菜花海是春华春色的一道靓丽景致线。每一年春季, 长沙县 春华镇百熙村的油菜花同时喜放,把春华大地打扮成一个盛大的盆景。满坡满野的金黄灿烂浪漫,那是它们的热烈,在那片丰茂的绿叶中闪烁…… 在2016年,春华镇第一届油菜花旅游文化节,成为 长沙 最美油菜花海,春华油菜花海素压群芳,一举成为最美花海乡村,成为 长沙县 最锦绣的油菜花海,吸引游客多达30万人次。 2017年,第二届油菜花旅游文化节,走向全国获得央视新闻报道。 2018年,洞田花海欢迎您! 而2018春华镇油菜花旅游文化节上,将准备更多好玩有趣的内容。同时,在本届旅游节上,也将提供烧烤野炊、野外露营、篝火晚会等游玩项目。 相传在春华,昔人依山傍水,再次结庐成境,桑麻农耕,渔歌互答,而“春华秋实,人寿年丰”,故春华由此传名。而今,这里阡陌相闻,村人伴水而栖,怡然自得。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我们看到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了,我赶忙拿起相机进行拍照,老伴将速写板支起写生,孙子却钻进了金灿灿的油菜花丛里追扑那翩翩起舞的蝴蝶。 阳光下,油菜花是奔放的。南风吹过,涌起一股又一股金色的波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过来一波又一波亮光。油菜花田里,清新、自由、沁人心脾的香味与热烈、灿烂、无言以表的色彩调和成了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焰,吸引着炙烤着那双稚嫩的脚丫。 在灿烂的油菜花 田中 ,我们都会变成逐光的少男少女,狂热地向前无尽地奔去…… 当我置身于半坡腰那一大片油菜花 田中 时,我的心灵震动了。四野无尽的、灿烂晃眼的油菜花正默默地开放着。那一大片金黄的 光泽 ,还有沁人心脾的馥郁芬芳的油菜花香,交织成了一幅美丽清新的诗画。 慢慢的,黄昏降临了,那美丽的颜色染红了天空,染红的大地,更染红了那一望无垠的田野。这种颜色不是我们创造出来的,更不是我们能想象得到的,它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鲜艳,那样的柔和,它红中带黄;黄中带橙;橙中带蓝;蓝中带白……它是大自然艺术家调出的。在晚霞中,我奔跑在花海中,享受着油菜花带给我的快乐。 把“春华镇油菜花旅游文化节”的好消息,告诉更多朋友,再说出你想在花海中有怎样的玩法,把创意游玩的小妙招告诉我们! 温馨提示:请周末游玩的游客尽量将车辆停到道沿路停车场内,以避免交通拥堵还可步行锻炼身体也欣赏了沿路的风景,何乐而不为呢! 地址:百度导航 花海洞田 或者 百熙村 即可到达

2023年 2月 22日 0条评论 1090点热度 1人点赞 admin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