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生活中,我又被迫继续追寻着梦想,走向别的地方。每当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生,我就会梦见自己又回到了故乡,在这里重新找回自己的青春,放飞思绪,自由自在。然而,当我醒来,我才发现,那一切都只是一场美丽的梦境。但是,我内心深处仍然留有一份眷恋,遥望着自己的故乡,让每个青春痕迹从此永久定格。穿越梦境,回到故乡,对我来说,无论只是一次梦,也总有一份勇敢去向往梦想的力量。
从慕雅的台阶上,视野开阔,远方的蓝天下,草原波翻,水边的湖泊像一颗瑰丽的宝石,把我们的家乡慕雅装点得更加美丽!也许家乡就是这样,永远在彼此心中烙有印记,距离太远,情感和记忆只能放在心里,缅怀慕雅,有太多的故事是难以忘记的,守护着它,就像守护着自己的家。记住了慕雅,就是记住了家乡,而家乡就用它美丽的风景,用它朴素的乡情,去呼唤我们。
乡愁,这个词眼,一旦提起,就会激起一股深沉而挥之不去的感伤。每当我想起家乡,就会唏嘘不已;每当我想起家乡,就会把眼泪抹得一干二净;每当我想起家乡,就会痛心疾首。 家乡,是我童年的温馨回忆。记得小时候,每逢暑假,我都会激动地骑着自行车,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家乡。那时的家乡,绿草覆盖的田野上,芳草萋萋;江边的渔船,渔民穿梭其间,拉着渔网,忙碌而又有节奏;每当夕阳余晖中,看到家乡的渔船一一驶过,那片美妙的景象,令我情不自禁地爱不释手,在我心里,总是把家乡描绘得那么美丽。 家乡,是我记忆中唯一的乡愁。我想起那曾经温暖的家庭,爸爸妈妈,把我关在怀里,无言地拥抱,恩爱宽容,把我枕边的夜空都灯笼般地点亮,无比温暖;想起那曾经可爱的孩子,我们放风筝,追蝴蝶,从孩提时代开始,就不可分离,把那小小的村庄当做我们的乐园;想起那曾经的家乡,细水长流,绿草茂盛,惬意宁静,那一点点的宁静,就像是我心里深处的秘密,这份乡愁,令我不禁心痛欲绝。 乡愁,它令我想起曾经的家乡,想起曾经的家庭,想起曾经的孩子,一股深深的乡愁,凝聚我的心灵,令我的思绪里,充满了思念和留恋。哪怕我从家乡走远,哪怕我安定今日,思念家乡的心,从未停止过,那些曾经的美好,令我思念之情,在我的心里,深藏不息。 乡愁,连家乡的空气也会被感受到,连家乡的土地也会被思念到,多么美好的乡愁,它令我心醉,令我有乡愁之情,期待回到家乡,回到曾经熟悉而又美丽的家乡,期待那里的一切恢复正常,家乡的一切都像以前一样美好,那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翻开三毛的《雨季不再来》,第一篇是《当三毛还是在二毛的时候》,里面有句话深深触动了我: “我常常想,命运的悲剧,不如说是个性的悲剧。”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性格决定命运。” 01 有的人,遭遇不幸,能够努力自救,积极走出那段阴影,最终自我治愈,开启人生新篇章,迎接幸福人生。 有的人则终生在那阴影的笼罩下度日,时而喜,时而悲,心态竟是半点不由TA。 更有甚者,有的人的不幸遭遇是TA性格扭曲的导火索,火线引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最后走上了那通往深渊的不归路。 02 为什么同样是遭遇了不幸,不同的人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呢? 因为性格的好坏——决定了一个人将迎来的命运。 性格是冥冥中引导一个人向好或向坏发展的若隐若现的力量。这股力量最终会把一个人推向不同的命运——悲剧,或喜剧。 对于一个人的命运而言,好的性格是助力,坏的性格犹如破坏力。 03 有的人的性格就像“水”一样,亲和力强。TA们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TA们谈吐优雅,举止大方。我们总是忍不住想要靠近这些人。因为TA们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有的人的性格既坚且韧,但不固执。TA们有坚定的信念,做事能够持之以恒。TA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冷静,即使身处逆境也坚信自己能找到出口,获得机遇。 …… 而那些性格扭曲的人,则像一座座“冰山”一样。你永远不知道那“冰山一角”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就融化了,露出了TA们掩藏在水下而不敢轻易示人的那部分。你同样不知道,那些人会不会伤害到你。 04 试问,谁会想要一个悲剧的结局?谁不想逆天改命?谁不想把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谁不想着“我命由我不由天”? 但是,那些个谁中又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先改改自己的性子呢? 改变性格看似是在做无用功,可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的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比如,你能沉得下心来学习或做事了;你能发现父母是爱着自己的,也能试着去理解和照顾TA们了,等等。 我们的人生,是由我们自己做主的。 我们的结局,也是我们自己书写的。 为了迎来一个happy ending,我们总是要从改变自己的个性开始。 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变,抵达“皆大欢喜”的彼岸就可以实现。
家门口那盏默默守候的灯,让我忘了夜的黑! 它不仅照亮了我回家的路,也驱散了我心中的阴影。 1. 童年的心理阴影 我胆小,还怕黑。 这是小时候被吓出来的毛病,至今未愈。 明明早就不记得别人怎么吓我的了,可脑子里还是有一个烙印在——怕黑。 只要天一黑,我便会害怕,不敢独自一人在外面活动。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这说法,可能不太准确。 也许叫“心理阴影”比较贴切吧。 二十几年来,这心理阴影,如影随形。 虽然随着年岁的增长,这情况有所好转,但心理上终归是怕的。 所以,你们千万别恶作剧吓唬人,真的会把人吓病的。 概率虽小,但只要吓到一个人,你祸害的,极有可能是别人的一生。 2. 无声的爱 爸妈知道我怕黑,所以,一直以来,家门口总会给我留灯。 正是那昏黄的灯光,让我不惧夜的黑。 很奇怪!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总之,只要想着那盏等着我归家的灯,心里就不那么怕了。 这盏灯,给我力量。 这是一股无形的力量,来自家人的爱的力量。 我以前不曾想过。 若干年后,蓦然明白,原来这就是爱。 3. 我的成长 在左邻右舍的眼中,我是一个乖乖女,会洗衣,会做饭,学习成绩虽然不是很好,但也算处在中上游,周末还会赶海,挖海蛎,挖花蛤,捡海螺,等等。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曾经,我心中是有怨气的。 别人家的小孩都不用干活,为啥我要。 别人家的小孩干活会被夸奖,为啥我总是被骂。 因此,我还想过,为啥我不是别人家的小孩。 往事一幕幕,在脑海里不停地闪回。 现在想来,那些不开心的回忆,有一部分是我未成熟前的幼稚想法带来的。 如今,我只是希望父母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有家人的地方,才叫家。 有家人,我才有家可回! 4. 爱在心,也在行动 我时常给我爸妈打电话,让他们知道我一切安好,同时,我也放心一些。 我常抽空回家看看,哪怕只是为爸妈做上几顿饭,打扫一下卫生。 这是我爱的表达。 我见过,有的人的爱,只是挂在嘴边。说的倒是比唱的好听,可永远不见TA有什么行动。 我也见过,有的人的爱,既在心里,也在行动上。TA们的爱,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默默付出。 不管曾经父母如何待我们,TA们的心里总是爱我们的,或许方法不对,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饱含的满满爱意。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们不能等失去了,才来追悔。 家,永远是你最温暖的港湾! 爸爸妈妈,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我的故乡,在南方的一个小村庄,依山傍海,山青水蓝。 1. 记忆中的故乡,有海水流到家门前,有农田一片片。 很久以前,离家门口直线距离大约一二十米的地方,有几条小海沟。 这几条小海沟是相互贯通的,组成了一个小生态圈。 我常去抓小鱼,捞虾米,挖花蛤,捡钉螺。 后来,也不知在哪一年,它们不见了。 现在,这些小海沟成了路,水泥路,或泊油路。 以前,家里还有一大片农田,一年分两季,一季种水稻,一季种花生、地瓜和一些蔬菜。 我常去田里帮忙,插秧,割稻子,种花生,种地瓜叶,浇水,拔草,等等。 印象中,初中时,有一次,好多同学来到家里,只为了那一碗甜甜的地瓜汤。 现在没了田,甚是想念以前家里地瓜的甜。 2. 山上果树多,一棵又棵。 山上有好多种果树,比如,杨梅树,龙眼树,李子树,荔枝树,桃子树,柚子树,芭乐树,等等。 每到果子成熟的季节,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吃不完的杨梅和龙眼。 我上山帮忙摘过杨梅和龙眼。 印象最深的是,每一年杨梅丰收时,多雨,不愧是梅雨季节。 院子里,家门前,也有果树一两棵。 有些人家的院子里或家门前也会种上一两棵龙眼树,或桑葚树,或红枣树,或枇杷树,或芭乐树,或莲雾树,等等。 小时候,懵懵懂懂,又贪吃,会去偷摘别人家的果子解肚子里的馋虫。 长大后,回想起来,真真是羞死个人了。 以前,我家门口的小菜园子里也种了一棵龙眼树,一棵莲雾树,一棵桃子树,可惜了,好多年前就不在了。 3. 小动物,真是多。数起来,一窝窝。 以前,老房子的屋檐下,有燕子的窝,蜜蜂的巢,还有蝙蝠的穴。 燕子窝,小又多。 蜜蜂巢,大如锅。 蝙蝠穴,没见过,我只知傍晚蝙蝠低飞绕梁过。 以前,烧柴火的灶台下,有蟋蟀的家。 我做饭、烧水,它们唱歌给我听。 以前,房子太老旧了,一下雨,白蚁就出来闹腾,昏黄的灯光下,那水盆里,浮了一层。 以前,台风来了,总是会害怕。 外面风雨交加,呼啦呼啦,屋里雨跟着下,滴答滴答。 有些地方还会塌,还好没当着谁的头落下。 4. 好在一切都已经过来了。 现在,村子也大变样了。 一座座小楼、大厦平地起。 破落的房屋越来越少了。 大家的生活,肉眼可见地变好了。 可是,好日子来了,家里却不那么热闹了。 孩子都已经长大了,去外地上学了,或外出打工了。 最后,我们大多成了游子,在某一个城市奋斗,蜗居在城里的某一个角落。 还好,还好,我们的心中都有一个故乡。 这是我们长大的地方,它给我们提供营养。 这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它给予我们力量。 这是我们低头会思念、抬头会远眺的地方,它在我们的远方。 我的故乡,在南方,在南方小镇里的某一个小村庄。 这里,鸟语花香! 这里,大海带着家人们的思念奔向各个地方!
余老师《乡愁》分四个板块。 一、诗歌连读,解说乡愁 解释“乡愁”“乡愁诗”,读席慕容《乡愁》,补充余光中相关资料:余光中身份,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当我死时》、《乡愁四韵》片段。 余老师的课从不拖泥带水,总是开门见山。开课,由解说“乡愁”“乡愁诗”开始。余老师这节课主要有两个活动,“美读”“美析”。相对于主要活动来说,“诗歌连读,解说乡愁”这个板块可以说是前奏。结合整节课来看,这个前奏不枝不蔓,开课就为“乡愁”眷恋故土的情思渲染了氛围,为整个课堂蓄势,紧扣“乡愁”品析的主要活动,形成浑然一体。 佩服余老师总能够给学生最需要的。说实在的,自己也教过不止一次余光中的《乡愁》,可从来没有想到过,学生根本就没有乡愁的体验,不解“乡愁”为何物。并且,看了余老师的课例,自己也才第一次真正用心注意到“乡愁”这个本以为再简单不过的词语。 出示席慕容《乡愁》,提出读诗的要求, “轻轻地吟读”。看似不经意的提示。怎么读“乡愁诗”,怎么品味“乡愁诗”的情味,余老师在一开始就营造了读乡愁诗的情境。 看四则与作者有关的资料,感叹,真不知余老师经历了怎样的披沙沥金的搜集删减,精选出这四则材料。有了这些材料,会发现,余光中的乡愁,不仅仅是对家园亲人故乡故土的思念,更是对“整张大陆”的眷恋思念。想想自己带领学生只学习品味《乡愁》,学生学习的只是《乡愁》这一首诗,学生了解的是写了这首“乡愁诗”的余光中。余老师丰富的材料穿插,不仅为下面的学习活动蓄势,还让学生感受到完整的立体的余光中。 二、美读 余老师分三步指导朗读。“用舒缓的语气,深情地表达《乡愁》中的思乡之情,轻声地读”;“用节奏来传达悠远的思绪”;“用短暂的停顿来表达意境的升华。” 第一次朗读指导,“用舒缓的语气,深情地表达《乡愁》中的思乡之情,轻声地读”。看余老师在开课“序曲”中,就指出,乡愁这种悠远深沉的思绪,应当“轻轻地吟读”,有了前面“轻轻地吟读”席慕容《乡愁》的铺垫,这里的朗读,相对来说,就更容易进入状态。不能不赞叹余老师对课堂每一个细节的精心设计啊!为了让学生读出韵味,余老师不仅范读,还逐节教读。 第二次朗读指导,“用节奏来传达悠远的思绪。”余老师巧妙地把字按节奏拉开距离,这样,不仅读出节奏,更让学生慢下来,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我”“新娘”后面拖一下,“用感慨的语气读”,具体的字词,具体到朗读时“感慨”的语气,多么具体明确的朗读指导! 第三次朗读指导,“用短暂的停顿来表达意境的升华。”这首诗,按照常情,觉得第三节就是诗的高潮,但第四节,于高处又陡然拔高,境界一下阔大了。如何欣赏,自己一直没有好的方法。余老师用高超的朗读指导,“用短暂的停顿来表达意境的升华”,一下子就让学生领悟到诗歌境界的升华,给我的感觉是“四两拨千斤”。余光中的资料穿插,胜过老师唇焦舌燥的讲解,一下就明了最后一节诗的境界与分量。 余老师的朗读指导是值得称道的艺术。这里,也许可以套用余老师的话“角度细腻”“小步轻迈”来欣赏余老师的朗读指导。每次朗读指导,都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具体到明确的内容。一步一步,拾级而上。在余老师的课堂上,朗读,不仅仅是“读”的活动,更是“理解”的活动,高妙的朗读指导,确确实实“以读促教”。之前,总是感叹余老师的朗读指导怎么做得那么精妙,现在才知道,这背后,有多少扎扎实实啃读的功夫。 三、美析 出示话题:《乡愁》的表达之美。 建议:每位同学写几行字,集中地欣赏《乡愁》在某个方面的表达之美。 学生交流后,大家共同欣赏余老师领悟到诗歌之美。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掀起课堂的高潮。为什么余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总能有精彩的表现?自己的感受是,余老师非常注意课堂的整体规划,哪怕寻常的开场白,不起眼的过渡语,都为课堂的主要活动层层蓄势,真是边边角角都围绕课堂主线,绝不旁逸斜出。像这里,活动前的引导语:“请大家先观察一下,观察它的外貌形态,观察它四节诗之间的顺序,观察它的手法,观察它的结构形态之美,观察它的意境升华之美”,看似不经意的开场白,其实提示着学生观察的注意点,指导着欣赏的角度。有了这里的提示指导,学生的赏析才容易找到方向,抓住角度,能不为余老师的苦心经营赞叹吗? 学生交流后,余老师展示了自己欣赏到的《乡愁》的美点,“题材之美”“复沓之美”“纯朴之美”“画面之美”“时空之美”“音乐之美”“虚实之美”“意蕴之美”,指导大家做笔记学习。余老师对这首诗美点的发掘,只能是自叹不如了。 四、再读诗歌,收束本课 出示非马的乡愁诗《醉汉》,老师深情范读,学生齐读。 在悠远绵长的乡愁情味中,结束课堂。 余老师的课堂,线条简约,内容厚重,意蕴丰富。看这节课,丰富的资料穿插,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乡愁”“乡愁诗”,更让学生学会了读“乡愁诗”;不仅仅让学生学习了余光中乡愁诗,还让学生领略了席慕容的《乡愁》和非马的乡愁诗《醉汉》;不仅仅让学生认识了写这首《乡愁》的余光中,还让学生认识了更全面立体的余光中;不仅仅学会自己赏析到的诗歌之美,更收获了丰富的美点赏析。一首如此平易朴实的现代诗,在余老师的匠心独运下,仍厚重到令人惊叹。 作者:青箬笠0
前言 提起乡愁诗人,想必大家的心中一定都会浮现出余光中先生的名字,那一首《乡愁》实在是耳熟能详,他也因此被称作乡愁诗人,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他最出名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是我们小学初中时代便能熟背下来的,现在看来,《乡愁》这首诗确也适合出现在中小学生的课本上,全诗结构简单,通过“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全诗语言浅白真率,情感深切。 等我们长大后来读,依旧能读到其中真切的乡愁情感,但值得我们感悟与思考的是,这首诗是否真的写得那么好呢?全诗直白地将乡愁以物做拟,似乎在这种语句间倒缺乏了些许“诗意的美感。” 比如余光中先生还有另一首《乡愁四韵》,也是语言直白,意蕴较浅的风格。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当时我在读时打心眼里不觉得这是一首好诗,后来在当代文学课堂上,老师朗读起来的时候,仍是没有体会到诗的美感,老师说我们也许无法体会,但如果真的是那个年代从大陆流落到台北的人来读,内心的情感同我们是不一样的。 这句话很有道理,过去的时空已经走远,那时所酝酿出来的情感我们在隔着遥远的这么多年来看,能真正感知到的的确少之又少。而直到那堂课课间老师给我们放了罗大佑的《乡愁四韵》,正是为这首诗谱曲而唱的,歌声入耳那个瞬间,我或许明白了那么一些,浅白语句里蕴含着的正是最平凡却最深刻的乡愁。 赏析 虽是如此,从诗的角度而言,广泛认为余光中最好的乡愁诗并非《乡愁》而是那首不那么为人知的《春天,遂想起》。 不过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实在无法以个体的单一的角度去衡量艺术作品的价值,但是读一读余光中先生其他的乡愁诗,或许能体会到别样的美感。《春天,遂想起》实在是一首极其优秀的诗,在此我以自身浅显的认知简单分析几处,简单领略此诗好在何处,又何以被那么多人认为是余光中最好的乡愁诗。 春天,遂想起江南, 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 (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 江南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江南,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 (那场战争是够美的) 逃了西施 失踪了范蠡 失踪在酒旗招展的 (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 乾隆皇帝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的江南, 想起太湖滨一渔港,想起 那麼多的表妹,走在柳堤 (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 走过柳堤,那许多的表妹 就那么任伊老了 任伊老了,在江南 (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 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 陪我去采莲,陪我去采菱 即使见面,见面在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 何处有我的母亲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喊我, 在海峡这边喊我, 在海峡那边, 喊, 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 多风筝的江南啊, 钟声里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实在是一首极其优秀的诗,在此我以自身浅显的认知简单分析几处,简单领略此诗好在何处,又何以被那么多人认为是余光中最好的乡愁诗。 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到全诗集中在江南这个意象之上,谈起江南我们会想起什么?是雾气朦胧,是烟柳画桥,是吴侬软语……附着在这篇土地上的,是极其具有民族意蕴的历史文化内涵,不必其他言语仅江南二字便可勾起我们关于文学的种种幻想与底蕴。 诗里讲“ 小杜的江南,苏小小的江南。” 小杜是谁?不正是那个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写“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写“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吗? 苏小小又是谁?有诗云:“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生在西冷、死在西冷、葬在西冷,不负一生爱好山水。”正是一代江南才女苏小小,西冷桥畔是她的埋香之所,了却佳人遗愿,又为西湖山水增色,她的形象本身就是一个梦,为江南这片土地平添了几分风情。 随后又提到了吴王和越王的历史,江南也正是吴越之地。除此之外,还有西施的、范蠡的故事,还有乾隆皇帝下江南的历史,留下了多少民间传颂的故事,时至今日我们还有许多戏曲、评书、改编的电视剧等等都在演绎下江南这段故事……甚至在他眼中,江南的战争都是美的,这是何等的深情与偏爱? 诗人的笔下,处处洋溢着中国文学所特有的清远淡雅气息,各种古典意象争诸笔端。余光中曾说:“我后来在台湾写了很多诗,一会儿写飞将军、王昭君,一会儿写屈原、李白,一会儿写夸父逐日,荆轲刺秦。我恍然到,这些都是我深厚“中国情结”的表现。”有着这深厚的中国情结在其中,江南的一切都是美的,那时的他尚在江南——那个后来令他一生都魂牵梦萦的故土。 所以江南何止是中国的一片土地?可以说江南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文化的至关重要的一幅图画,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 试想,如果此诗直白地呼唤中国,呼唤祖国还会有此种美感吗?不会,中国是一个政治概念,意识形态浓厚,较之于江南,缺失了一种诗意的朦胧美感,很难呼唤起人们内心那一份最原始的情义。 至此,文化里的江南已讲完,紧接着诗人开始描述他自己的江南。 余光中祖籍虽是福建永春,但他本人1928年出生于南京。他的青少年时代就浸润在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风土人情及悠久历史文化之中。 他一开篇就以青少年时期青涩的感情作引,“那么多表妹,我只能娶其中一朵。”家乡的女孩,少年的悸动,两者之间存在着种种可能性,美好而单纯的幻想,而现在那些女孩在哪里?诗人与她们之间隔着一湾海峡,他再难以重回故里。令人伤心的是“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诗人在说:“我们都老了,两岸相隔,政治的、地理的岁月的重重阻隔横亘在我们之间,所以我们就算见面也不可能再回到过去那种美好时代了,所以,也不会再陪我去采莲,陪我去采菱。”这里引用的也正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典故,后面还有“杏花春雨”(出处可参考《风入松》“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还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随时随地都在扣着江南的味道,这是诗人自己的江南旧事,也是江南的故事、江南的情感,无形之中,诗人将自己的江南也幻化成了许许多多人心中的梦里的江南。 这首诗是写乡愁的,又怎会少得了亲情,少得了母亲呢?母亲和祖国,江南和故乡的意象在某一层面上具有极高的结合性,这也是余光中乡愁诗的惯用手法,前面两首用的“母亲”意象可能稍显生硬,但在这里我们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对母亲的沉沉思念。他问:“何处有我的母亲?” 他的回答里写到了复活节,前面又写道了清明节,后续还提到圆通寺,在中西文化的交错之中把对于母亲的思念这样一个主题引了出来。 最后则是不断的回环往复形成复沓的韵律抒情,呼唤着多寺的、多亭的、多风筝的、多燕子的江南。 到这里你再看,历史的、文化的、个人的、年少的、亲情的江南都写出来了,唯独没有提政治的,这样就带来了一个能够打动我们的,直至今日我们依旧可以感知的乡愁的表达。 最后再来看一看这首诗,有一个很特别的构造——括号。 为什么诗人会在诗中运用括号呢?这在我们阅读欣赏的过程中又会带来怎样的体验呢?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 仔细想一想,你在读的时候,如果有括号的话,会不会给人合唱多声部的感觉,放在音乐里来讲,就是带给了我们一种复调的感觉。当括号一括起来之后,好像就是另外的一个声部,或者说是一个旁白,仿佛前面有人在读诗,后面有一个细微的声音在说些什么: “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 “从松山飞三小时就到的” “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注:喷射云为喷射式飞机) 这一些话仿若是内心的另外一个声音不经意地流露,最后诗人内心的声音从“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转变为“站在基隆港想回也回不去”,尤其是在这一段不停地在抒发江南,多寺的、多亭的、多风筝的江南,这样一个情绪十分流畅的时刻,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不断用括号的另一重声音强行插入,打断诗歌原有的抒情节奏,可以明显感受到他给诗最后抒情的声音带来了一个缓冲,不让诗句过于矫情。如果只是一口气将江南抒发完的话,难免会让人觉得太煽情了,如果是现代诗读得较多的读者甚至会觉得落俗。 而这样突然插进来话语是在告诉我们,前排抒情声音背后现实的、真实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我是在写一个纯粹诗意的想象幻想里的江南吗?不是,严酷的现实就在诗中,括号里反复在告诉我们,两岸之间离得那么近,我这样地呼唤、这样地沉迷,这样地思念江南与祖国,我是很远吗?很难回去吗? 不是,我在海峡的另一岸,离祖国,离家乡,只用三小时飞机就能回去,可是那浅浅的一湾海峡却让我们离得是那么的近又那么的远。 如果能读到这一层含义,是非常打动人的,他一边在诗意的幻想,一边在严酷地告诉你我身上席卷着的深深无力是怎样的。 1962年,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刻? 我站在基隆港,几乎能看到,却回不去。 这叫什么? “咫尺天涯” 这也是台湾现当代文学中最让人难受的地方。 所以这首《春天,遂想起》才如此动人。 文:予文